2018/08/15法國-尼斯、艾茲鷲巢村Eze、蒙地卡羅
大家好!
去年8月去了法國玩了13天,這幾天翻了一些當時的紀錄,決定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8月15日首先在南法和摩納哥的蒙地卡羅(Monte-Carlo)展開這次的旅遊。
尼斯(Nice)→艾茲(Eze)鷲巢村→摩納哥(Monaco)蒙地卡羅
法國是歐洲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南接地中海,北部則是歐洲大陸地區,所以南北在氣候上也有不同。
我8月去的時候再南法是屬於夏季溫度偏高的時間,雖然沒有到台灣那麼熱,但也是到讓人汗流浹背的溫度,不過由於南法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因此基本上不會下雨,但是早晚溫差還是蠻大的,平日短袖短褲都嫌太厚,早晚還是加件外套比較好。
南法著名的城市不少,不過因相似度高,如果時間有限,尼斯、坎城(Cannes)和馬賽(Marseille)擇一造訪就可以了。
清晨的尼斯。這裡是著名的英國人散步大道(Promenade des Anglais), 18世紀的時候英國人開始在冬天的時候來到尼斯度假,因此出現了這條大道。沿著這條大道所在的天使灣(La baie des Anges)散步非常愜意。
尤其建議如果起得來的話,可以在5、6點的清晨時分來散散步,早上的溫度很涼爽,但仍然能感受到夏日地中海風情,加上人很少,走起來非常舒服,是這次數一數二難忘的經驗!
尼斯一直是個政權轉移頻繁的地方。最早是古希臘向外發展的城邦(polis)之一,並由古羅馬接手。後來加入熱那亞(Genova)地區的聯盟,而14日的時候義大利熱那亞莫蘭迪高架橋(Ponte Morandi)斷裂,39人罹難,這事件因為南法地區與熱那亞緊密的歷史,而在這次的旅行中常被提及。其後尼斯繼續在各公國手中轉來轉去,19世紀終於成為法國領地,雖然二戰時短暫受義大利控制,不過戰爭結束後旋即回歸法國。
從天色尚暗到將亮未亮的轉變,絕對可以從中感受到地中海的美!
時間越接近中午,陽光開始變強時,就是享受地中海風情的時刻啦!
上午從海岸邊慢慢往內陸走,可以看到尼斯以粉紅色為基調的建築。
尼斯市中心的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
廣場水池中是一座建於1956年的阿波羅雕像。
接近中午的時候開始往下一個地點,小山城Eze移動。
在標題中提到的鷲巢村(Eagle's nest)指的是盤踞在山上的村落型態,因此並不是專指艾茲,就在尼斯的另一側也有個叫聖保羅(Saint-Paul de Vence)的小鎮以「鷲巢村」的外號聞名。
在搭車上山的同時可以俯瞰地中海海岸線!
尼斯、艾茲等地區都屬於蔚藍海岸(Côte d'Azur),這裡南鄰地中海,北面阿爾卑斯山,所以只要轉換個角度,感覺就完全不同了。
午餐在一間叫Le nid d'Aigle的旅館解決。不包含自助式早餐的第一次正餐馬上給了我文化衝擊!
在法國,即使夏季天氣熱了一些也不會像台灣一樣潮濕得讓人不舒服,所以大部分得法國當地人都喜歡戶外的位子。也因為如此,法國一些餐廳室內常常不會裝冷氣空調,雖然因為全球平均氣溫逐漸升高而使店家開始裝起空調,但普及率仍沒有台灣那麼高,常常會遇到餐廳室內僅會開窗透氣,也因此蚊蟲較多,這點大家要多多注意。
自然環境圍繞下的餐廳,在用餐時也是有小驚喜。
這間餐廳的食物口味還不錯,法國食物的份量都蠻大的,胃口小的要注意一下。
不過這裡最吸引人的還是視野啊!餐廳視野極佳,如果能克服上面提及的小困難的話很推薦來這間用餐。幸運坐到靠窗的位子,不時可以看到也其他觀光客想來我們座位旁拍照,不過又礙於友人用餐而站在一個尷尬的距離外觀望XD 我自己是都有讓其他人拍啦,畢竟也是觀光客,觀光客就不要為難觀光客了~
石牆和磚瓦屋頂為遼闊的地中海增添不少風味。
屋頂的小鐘很可愛也很可愛!
小山城的街道很窄,有些地方雖然一個過沒問題,但兩個人就有些勉強了。
艾茲鷲巢村有個蠻有名的景點:尼采小徑(Chemin de Nietzsche)。知名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在1880年左右因為身體、精神的疾病和戀情上的挫敗,在身心狀況急遽惡化的結果下,開始周遊歐洲各處氣候宜人的城市,1883到1884年,尼采頻繁出入艾茲,並在這裡走出了一條知名的尼采小徑,尼采經常在這條小道上構思,並在這條路上催生出了他的鉅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第三部。
雖然也是一個視野很好的景點,但是離艾茲主要的市鎮也是有點距離,到底要步要去大家可以考慮考慮。
黃色的建築是艾茲的聖母升天教堂(Notre Dame),也是一個景點。
在位於主要村鎮一點距離的地方有一座魔鬼橋(devil's bridge,一種古羅馬的石造拱橋,由於日耳曼人入侵後技術流失,導致日後無從重現的工匠認為是魔鬼所造,故得此名,沒記錯的話這種橋還有出現在高中物理考題中XD)。景點名稱很普通的叫白色拱橋(White Arc Bridge),所以我想也不是什麼太正式的名稱。
下午的時候接著向東走,前往摩納哥的蒙地卡羅。
蒙地卡羅對我來說是個相對比較無聊的地方,不過我的毒藥可能是你的蜜糖,這畢竟也是個有名的城市。
同樣靠海的摩納哥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國家,僅次於梵蒂岡,國內分成10區,但傳統的四大區仍然較為知名。多虧了1856年興建的蒙地卡羅賭場興起觀光業,和1869年取消關稅,使得富豪大量入住摩納哥,這裡成為世上數一數二富有的國家,也因此在摩納哥想要擁有居留權事需要財力證明的。
直接自海岸岩壁鑿出的摩納哥海洋博物館(Musée océanographique de Monaco)。1910年由摩納哥親王,同時也是海洋學者的亞伯特一世(Albert I)建造。
摩納哥的地理位置讓他經常牽扯到跟熱那亞、法國和義大利地區各個王國、公國。即使成果有限,亞伯特一世仍為摩納哥盡力爭取獨立。
不過摩納哥並沒有就此脫離危機。1918年摩納哥和法國簽訂合約,若摩納哥的現任元首沒有男性繼承人就得併入法國。而當時的摩納哥親王蘭尼埃三世(Rainier III),他的王妃就是紅極一時的美國女影星葛麗絲.凱莉(Grace Kelly)!身為知名影星又位居關鍵地位,葛麗絲究竟能否產下男嬰成為全世界的焦點,而葛麗絲最終產下一子二女,兒子亞伯特二世就是現任的摩納哥親王。
舉世聞名的法國精品品牌愛馬仕(Hermès)的凱莉包(Kelly Bag)就是因為葛麗絲.凱莉為了遮掩她懷了長女卡洛琳公主(Caroline Louise Marguerite Grimaldi)而聲名大噪,1977年凱莉包自本名"Sac à dépêches"正式改名為現在的名稱)
葛麗絲在1982年車禍去世,但她對摩納哥影響仍保留在這座國家中。
從蒙地卡羅,走著走著穿過傳統四大區之一的拉康達明(La Condamine),到了傳統四大區的另一區摩納哥城(Monaco-Ville),摩納哥城坐落於一岩壁向外突出處,有點山的岬岸的感覺,從這裡可以清楚感受被摩納哥的富有氣息打在臉上的感覺。
摩納哥城並不是摩納哥的首都,嚴格來說,摩納哥的首都和新加坡一樣,就是國家本身摩納哥。
著重於防禦功能的親王宮(Prince's Palace)相較之下顯得樸素,跟充滿富庶氣息摩納哥一比之下其實挺可愛的XD
摩納哥城,親王宮旁的雕像hommage des colonies etrangères monaco(不確定中文譯名)。同樣也是紀念亞伯特一世(雕像上的側臉),不過與上面強調他海洋學家身份的雕像不同,這座以隱喻的方式呈現他為摩納哥爭取權益的貢獻。
同樣位在摩納哥城的摩納哥大教堂(Monaco Cathedral)是許多摩納哥皇親國戚的葬身處,包括葛麗絲凱莉和她先生蘭尼埃三世。
蒙地卡羅知名的大賭場,雖然放眼世界依現在的眼光,這個賭場規模其實不大,但華麗的外型仍然是觀光的一大重點。
賭場前聚集了大量的名貴轎車和人潮,如果是車迷的話應該會蠻開心的(也常看到拿著大砲攝影機的人在路邊等著,一有名車呼嘯而過就衝過去拍拍拍拍拍拍),不過我太擔心刮到任何一輛車所以沒辦法分心在其他地方。
查爾斯三世(Charles III)的半身像,他是賭場的興建者,他的名字就是蒙地卡羅的前身(義大利文Monte Carlo=英文Mount Charles查爾斯山,查爾斯三世在位期間的19中期,摩納哥屬於義大利的薩丁尼亞王國,故為義大利文)。
蒙地卡羅也是一級方程式(Formula One)賽車比賽的市街賽道之一,其中位於旅館Fairmont Monte Carlo的180度髮夾彎似乎是最知名的低速途徑。
從蒙地卡羅繞了一圈,準備回到尼斯休息。傍晚的天使灣,感覺又不同了!
法國人的夜生活非常活躍,由於法國人的晚餐通常都比較晚吃,8點都稍嫌早了,加上一次可以吃上3個小時甚至更久,所以夜晚自然也都很熱鬧。
尼斯當地的美食尼斯沙拉(salade niçoise),蔚藍海岸邊的餐廳Villa Rina吃到的。其實就是生菜加上番茄、彩椒、橄欖、水煮蛋、櫛瓜和鮪魚,而且記憶中好像連橄欖油都沒加,吃起來其實就是這些東西加起來的味道XD,沒有太特別這樣。
尼斯是個能充分體驗到陽光和地中海風情的地方,艾茲則是將山和海結合在一起,蒙地卡羅則是我們生活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極致產物,跟大家分享,我們下一篇再見!謝謝!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