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藝術筆記」標籤的文章

當代藝術大白話|讀後感

 

(圖片來自博客來

《當代藝術大白話:獻給你我的藝術指南》

作者: 格里森‧佩里(Grayson Perry)
譯者:金振寧
出版社:阿橋社文化  
出版時間:2020/08/10(原作於2014年出版)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內容請自行斟酌*
-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線條織成的命運圖繪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時間:2021/05/01~2021/08/29

時間票價

當代藝術下孕育而生的大型裝置藝術是超脫普遍物件式的藝術作品。當我們提及藝術作品與環境的互動時,經常會想到的是公共藝術。然而,許多概念藝術、裝置藝術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也經常納入作品的核心精神,甚至成為構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點即體現於塩田千春這次的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當中。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畫面分析教科書



(圖片來自BOOKWALKER
《名畫的構造:從焦點、路徑、平衡、色彩到構圖,偉大的作品是怎麼畫出來的? 22堂結合「敏感度」與「邏輯訓練」的視覺識讀課》
作者:秋田麻早子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大牌出版
出版時間:2020/05/06(原作於2019年出版)
簡介:
繪畫表現靠的是造形,而不是言語。
我們從圖像中所接收到的,是「資訊」與「感覺」混合在一起的狀態,難以一語道盡……

這本書將顛覆這個想法,告訴你:只要洞悉作品背後的邏輯思考,你也可以解讀──那些藏在圖像中的布局、意念與秩序!
而且不只是繪畫,你還可以將這套方法論,運用在數位時代中,各式各樣的圖像創作與識讀上。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內容請自行斟酌)
-

正邪雙方:中國文化和西洋藝術中的左與右(下)




接著上一篇文章最後寫到:

由此可知,卑左文化雖然已非主流,但仍然有其影響力。而這背後的一個堅強靠山又來自於人類一個無法擺脫的生理特徵--左右撇子。人類的社會性致使我們對於異類抱持著恐懼,這也反映在左右撇子的差異上。早個幾代都還有父母逼左撇子的小孩練成右撇子,而這點也呈現於古代:唐朝孔穎達為《左傳》作的注疏中寫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便是卑左文化仍能存活於尊右風氣下的佐證,而對左撇子的歧見除了在中國,也出現在西方文化中,下一篇文章即是會圍繞著這樣的主題。」
-
Sinister: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at something harmful or evil is happening or will happen.
-

牛津英語辭典記錄 ”sinister”(邪惡的)這個字的語源為:

Late Middle English (in the sense ‘malicious, underhand’): from Old French sinistre or Latin sinister ‘left’.

其中來自拉丁文的「左」這點相當引人注目,法語 "gauche" 同樣也是一個兼有左側和笨手笨腳意思的字。根據韋氏辭典,左被視為邪惡的一邊直接源自於左撇子相對稀少的存在。Dexterous(靈巧的)這個字則可以作為反面例證,拉丁文中的 ”dexter” 意思為「右邊」,納入英語後竟成為了帶有正向意義,而且其意涵更與行動、操作有關,而英語中的右邊 "right" 本身更有「正確的」之意。這點出在一個右撇子主導的世界中,僅僅是慣用手的不同就有可能面臨社會所施加的壓迫。

正邪雙方:中國文化和西洋藝術中的左與右(上)


「敗北」、「南面」,中文裡的絕對方位常有其意義、乃至「左遷」、「右遷」等包含相對方位的詞語也是如此。
「左遷」和「右遷」,兩者差在方位,然而意義上,前者「左遷」指貶職、後者則是升官,「意見相左」的左也是負面的意義,而「無人能出其右」的右則是高位。

《戰國策・魏策・魏二》〈蘇代為田需說魏王〉:「衍(公孫衍)將右韓而左魏,文(田文)將右齊而左魏。」其中的右通「佑」,是協助、親近的正向意思;而左則是指疏遠,有相對負面的含意。

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複製、再造,當代藝術觀的自我複製

(圖片取自方格子
《原創的真相:藝術裡的剽竊、抄襲與挪用》
作者:勞勃・蕭爾(Robert Shore)
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阿橋社文化
出版時間:2019/10/15(原作於2017年出版)
簡介:
不只是藝術,複製重組已是當代文化跨領域的普遍存在!
本書從當代藝術出發,回溯數百年藝術、音樂與文學的剽竊史,再回到今日數位時代生活中的社群、商業廣告、影視產業甚至到同人誌文化。

你說你不認識有哪些是抄襲的藝術家?
請把本書當成型錄!從封面開始到最後一頁,書中大量彩圖的數十件作品,都是藝術與文化領域中剽竊得合法且經典的案例,勇敢的嘗試吧,這條路上你並不孤單。

努力、勞力才是藝術唯一創作方法?‧‧‧你,怎麼了?
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開風氣之先,將「選擇」視為一種主要的藝術創作手法。注意喔!藝術家所做的作品,表現的是他們選擇的能力,而不是身體力行的勤奮或技藝。

其實不是時代變了,它一直在變,而是你變得太慢了!
在這電腦科技發達又普及的時代:找到現成的東西拼湊在一起,這樣的作品跟花了十年的時間創作出來的作品,藝術價值可能不相上下。你能接受嗎。
博客來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劇情請自行斟酌)
-

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一為敵,藝為友

(圖片取自Udn讀書吧)
《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The Art of Rivalry)
作者:賽巴斯欽.斯密(Sebastian Smee)
譯者:杜田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時間:2019/09/06 (原作於2016年出版)
簡介:
只有遇上真正的對手,才能激發出最好的自己!

佛洛伊德×培根
佛洛伊德因受培根影響、改變畫風,直到年過六十才受到國際矚目。曾要好到天天見面的兩人卻因故鬧翻,但佛洛伊德仍將培根的畫作長掛家中,五十年來都不同意出借展覽(只有一次破例)。這意味著什麼?

竇加×馬內
竇加替好友馬內夫婦畫了幅肖像畫,但沒多久馬內便把畫割壞了,沒有人知道原因。而後人在竇加死後發現他將這幅畫收回來試圖修復,還收藏了八十多件馬內作品(但馬內沒有收藏任何一件竇加的作品)。這是什麼樣的心情?

馬諦斯×畢卡索
可以說,若非這兩位天才的競爭,立體派也不會誕生。畢卡索長年保留兩人早期交換的畫作,卻樂於讓友人把馬諦斯畫的女兒肖像當成箭靶,究竟是什麼心態?

波拉克×德・庫寧
在波拉克的葬禮上,德・庫寧是最後離開的人。但在波拉克死後不到一年,德・庫寧卻和這位已逝對手的女友成為戀人,是否為了證明什麼?

普立茲獎得主的藝術評論家賽巴斯欽・斯密告訴我們有關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之間的友誼、背叛和突破,當可遇不可求的珍貴知音亦是自己最強勁的對手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競爭」是歷史上這幾段最有名且豐富多產的關係中的核心。八位知名的藝術家,各自和一位「對手」因為友情、崇拜、嫉妒和抱負而緊密連結在一起。他們如今都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家,而為了達到他們現今的成就,每一個都需要同儕藝術家——同樣雄心壯志但具有相對應的優勢和弱點——的影響。
這四段帶有競爭關係的情誼皆以不為人知的親密裂痕告終,而關係的斷裂既是造成傷害的背叛也是偉大革新的契機。作者以充沛智慧和心理學洞見,細緻梳理正統西洋藝術史不曾探究的、大藝術家之間複雜深刻的關係面向。本書探討身為一名藝術家,在尋覓屬於自己的位置時,似乎總要打破身旁親近的人對你的期望。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內容請自行斟酌)
-

形與色的故事|大師對大師的看圖說故事-之二


(圖片來自博客來)
《形與色的故事》(Alive in Shape and Color)
作者: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等
譯者:易萃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時間:2018/05/31 (原作於2017年出版)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劇情請自行斟酌)
-

光與暗的故事-大師對大師的看圖說故事

(圖片來自博客來)
《光與暗的故事》(In Sunlight or In Shadow)
作者: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等
譯者:易萃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時間:2017/04/01 (原作於2016年出版)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劇情請自行斟酌)
-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300年的風貌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展覽日程:2018/11/17 ~2019/02/17,09:00-17:00 (16:30停止售票及入場)
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111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
票價
全票350元(中信卡友9折優惠315元)
優惠票(學生)320元(須出示學生證)
愛心票(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陪同人)175元
免票(6歲以下兒童、身心障礙者)0元
主辦單位:普希金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聯合數位文創(股)公司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從展覽看普普巨匠的一生


(圖片來自中國電子報)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展覽日程:2019/01/09~2019/04/14
地點:中正紀念堂一樓2、3展廳
票價
全票350元
優惠票(學生)320元(須出示學生證)
特惠票(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陪同人)175元
免票(6歲以下兒童、身心障礙者)0元
主辦單位:時藝多媒體(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