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邪雙方:中國文化和西洋藝術中的左與右(上)


「敗北」、「南面」,中文裡的絕對方位常有其意義、乃至「左遷」、「右遷」等包含相對方位的詞語也是如此。
「左遷」和「右遷」,兩者差在方位,然而意義上,前者「左遷」指貶職、後者則是升官,「意見相左」的左也是負面的意義,而「無人能出其右」的右則是高位。

《戰國策・魏策・魏二》〈蘇代為田需說魏王〉:「衍(公孫衍)將右韓而左魏,文(田文)將右齊而左魏。」其中的右通「佑」,是協助、親近的正向意思;而左則是指疏遠,有相對負面的含意。

上面的文本中:右通「佑」,是協助、親近的正向意思;而左則是指疏遠,有相對負面的含意。然而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左與右在各個時代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文化位置。

以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商朝開始說起,《禮記・王制》:「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右學是設立於朝廷中,傳授商朝極為重視的祭祀之學,而左學則是位於郊區的小學,相比之下在商朝時似乎是右尊於左。

-唐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東周列國志》:「諸貴客見公子來往迎客,虛左以待,正不知甚處有名的游士,何方大國的使臣,俱辦下一片敬心伺候。」

推進到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後,情況又變得更複雜了。中國版圖遼闊,各地區出現文化差異稀鬆平常,更何況是各國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三禮中多次提及西周時代《周書》:「天道尚左,日月西移。」,東漢鄭玄、唐朝孔穎達為《儀禮》所作的注疏多次提到「地道尊右」,這裡似乎沒有太明顯的高下之分。但《禮記.王制》:「執左道以亂政,殺。」又指出「左道」代表邪道已是當時流傳的說法,趙國也是以右為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不過這個時代下,仍有相當多資料顯示左為尊位:春秋楚國的老子在《道德經》中寫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右手執劍。因此武官尊右,文官尊左;乘車時,主人也是坐左位,而右位則是給參乘(類似警衛的職位)的位子,「虛左以待」也是這個概念所衍生出的成語,空出主位留給有德之人。

秦朝後,丞相制度確立,其中又有左右丞相之分,而左丞相和右丞相地位孰高孰低則又是一個左右地位之分的指標。秦朝時文官左而五官右,但秦朝開始,用兵時用以傳令虎符,左符卻是給出戰將帥,右符則是皇帝持於朝廷,可見自秦朝開始就有尚右之風。
到了漢朝,以右為尊的趨勢更為明顯。《史記.陳丞相世家》:「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唐朝顏師古為《漢書》作注:「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即道出了漢朝以右為尊的文化,也帶出左遷的典故。
《三國志・魏志・董昭傳》:「時郡右姓孫伉等數十人專為謀主,驚動吏民。」右姓:世家。
漢後入晉,一路到唐宋,情況變得更複雜了。晉、唐宋期間尚左為主,以前面提及的官職地位可看出:三國時期,左將軍地位大於右將軍;隋唐開始,尚書僕射取代丞相實質地位,而左僕業地位又高於右僕射(可參考見隋朝大官高熲。)然而這兩個朝代仍承襲了前朝的用語,也因此在以左為尊的時代下,仍然有以「左遷」代表降職。此外以「右姓」、「右族」指稱士族者也散見於這個時代的文本,著於南朝的《後漢書・郭伋傳》:「強宗右姓,各擁眾保營,莫肯先附。」因此也很難斷定左邊較右邊強勢太多。
元朝時,由於是蒙古人統治,左右的地位也短暫變更。元朝時有設左右丞相,而當時右丞相地位是高於左丞相的。後代學者將元朝人民劃分為四個階級,自高到低為蒙古人、色目人(西域人)、漢人(曾受金人統治的人)、南人(南宋統治下的人)。科舉制度上,蒙古人和色目人考的是右榜,而漢人與南人則是左榜,且左榜較右榜還要多考一場。

明朝開始,中原搶回政權,元朝尚右的風氣不再,自此回歸尊左卑右的時代。以官場來說,明朝的法典《大明會典》:「一品官見公、侯、駙馬,一品官居右,行兩 拜禮;公、侯、駙馬居左,答禮。」地位低者遇到地位高者也要「趨右,讓道而行。」
清朝沿用明朝的設法,分左右的官職,以左地位為大,左職也多為滿人擔任。以都御史(類似監察人員)為例,左都御史才是實際有權者,右都御史僅為掛名而已。

-Escher "Drawing Hands"(1948)-

《明史》:「會時必談時政,郡邑行事偶相左,必令改圖。」

雖然明清有尚左之風,但前朝遺留下來的卑左文化仍有其影響力。除了「左遷」,平民居所自《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 。」以來即稱為閭左,豪門稱為閭右,至明清皆為如此:清朝魏源《默觚下·治篇九》:「朝所讀者,即多士所上之書也,計旬月之間,士之一善一藝罔不悉,閭左一利一害罔不畢陳于前矣。」;《明史·魏觀等傳贊》:「太祖起閭右,稔墨吏為民害,嘗以極刑處之。

由此可知,卑左文化雖然已非主流,但仍然有其影響力。而這背後的一個堅強靠山又來自於人類一個無法擺脫的生理特徵--左右撇子。人類的社會性致使我們對於異類抱持著恐懼,這也反映在左右撇子的差異上。早個幾代都還有父母逼左撇子的小孩練成右撇子,而這點也呈現於古代:唐朝孔穎達為《左傳》作的注疏中寫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便是卑左文化仍能存活於尊右風氣下的佐證,而對左撇子的歧見除了在中國,也出現在西方文化中,下一篇文章即是會圍繞著這樣的主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