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一為敵,藝為友
(圖片取自Udn讀書吧)
《藝敵藝友: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間的愛恨情仇》(The Art of Rivalry)
作者:賽巴斯欽.斯密(Sebastian Smee)
譯者:杜田文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時間:2019/09/06 (原作於2016年出版)
簡介:
只有遇上真正的對手,才能激發出最好的自己!
佛洛伊德×培根
佛洛伊德因受培根影響、改變畫風,直到年過六十才受到國際矚目。曾要好到天天見面的兩人卻因故鬧翻,但佛洛伊德仍將培根的畫作長掛家中,五十年來都不同意出借展覽(只有一次破例)。這意味著什麼?
竇加×馬內
竇加替好友馬內夫婦畫了幅肖像畫,但沒多久馬內便把畫割壞了,沒有人知道原因。而後人在竇加死後發現他將這幅畫收回來試圖修復,還收藏了八十多件馬內作品(但馬內沒有收藏任何一件竇加的作品)。這是什麼樣的心情?
馬諦斯×畢卡索
可以說,若非這兩位天才的競爭,立體派也不會誕生。畢卡索長年保留兩人早期交換的畫作,卻樂於讓友人把馬諦斯畫的女兒肖像當成箭靶,究竟是什麼心態?
波拉克×德・庫寧
在波拉克的葬禮上,德・庫寧是最後離開的人。但在波拉克死後不到一年,德・庫寧卻和這位已逝對手的女友成為戀人,是否為了證明什麼?
普立茲獎得主的藝術評論家賽巴斯欽・斯密告訴我們有關現代藝術史上四對大師之間的友誼、背叛和突破,當可遇不可求的珍貴知音亦是自己最強勁的對手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
「競爭」是歷史上這幾段最有名且豐富多產的關係中的核心。八位知名的藝術家,各自和一位「對手」因為友情、崇拜、嫉妒和抱負而緊密連結在一起。他們如今都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家,而為了達到他們現今的成就,每一個都需要同儕藝術家——同樣雄心壯志但具有相對應的優勢和弱點——的影響。
這四段帶有競爭關係的情誼皆以不為人知的親密裂痕告終,而關係的斷裂既是造成傷害的背叛也是偉大革新的契機。作者以充沛智慧和心理學洞見,細緻梳理正統西洋藝術史不曾探究的、大藝術家之間複雜深刻的關係面向。本書探討身為一名藝術家,在尋覓屬於自己的位置時,似乎總要打破身旁親近的人對你的期望。
→博客來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內容請自行斟酌)
-
在進入正文之前,首先不得不稱讚一下中文書名。《藝敵藝友》的雙關運用完整囊括了整部作品的核心概念。八人四組的藝術家,如何在互相影響的友好關係和相互競爭的敵我關係中交互作用,正是作者秉持的寫作主軸。雖然英文書名"The Art of Rivalry"也相當不錯,但《藝敵藝友》這個書名實在取得切題又亮眼。
《藝敵藝友》的內容為四篇詳述四組藝術家的關係。分別為:
英國藝術家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VS 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
法國藝術家 愛德華.馬內(Edouard Manet) VS 艾德嘉.竇加(Edgar Degas)
西班牙和法國藝術家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 VS 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
美國和荷蘭籍美國藝術家 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VS 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從以上陣容可以看出,這幾組作家基本上都是19世紀中期以後到20世紀中期,也就我們一般認為現代藝術(Modern Art)的時期。我無從得知作者的用意(也許純粹為作者的專業或興趣原因),但現代藝術在作畫理念和方式上確實在當時是顛覆性的,也代表著意識形態更激烈的碰撞。而越接近當代也代表著越完整的資料,在取材上也更方便。
除此之外,最後一組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藝術家,更是處於50、60年代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的模糊交界點,這點是我認為頗為難得的。市面上大部份的藝術史書籍脈絡整理到超現實主義基本上就差不多了,接下來大概就跳到普普藝術得專著以及一些較為學術性的藝術哲學專書或以作品為主一件一件講解的介紹。當然一方面來說,當代藝術還在發生中,因此當代藝術「史」是難以撰寫的,但夾在這當中的抽象表現主義卻經常被忽略,實在可惜。《藝敵藝友》的聚焦描寫雖然提供的視野有限,但透過兩位抽象表現主義巨擘的剖析,也是不無小補了。
《藝敵藝友》的書寫方式大致是分別簡單介紹兩位藝術家的背景,然後再擷取兩位藝術家互相影響最劇烈的時期作更精細的敘述。
在一組藝術家中,除了波洛克和德.庫寧較接近平輩關係以外,其他三組大致都能看出已成名的前輩(影響者,培根、馬內和馬諦斯)對潛力無窮的後輩(受影響者,佛洛伊德、竇加和畢卡索)藝術風格的影響,乃至後輩們長江後浪推前浪,成功走出自己的路甚至超越前輩(波洛克組比較像「誰先出名」);前輩成功時後輩對前輩的成功和才華的飢渴,到前輩受後輩影響的焦躁和嫉妒,這就是《藝敵藝友》。
我認為在閱讀《藝敵藝友》時是需要花費一些精力的。《藝敵藝友》是圍繞著「人」的作品,而非梳理歷史脈絡,因此事先知道一些簡單的藝術常識是必要的。
除此之外,《藝敵藝友》的人物繁雜,註解極多,資訊量非常龐大,偶爾提及一個前面出現過的藝評家時常殺得讓人措手不及(如眾多的傳記作者或收藏家)。不過同一人物有時會出現在不同篇中,如畫商伏拉德(Ambroise Vollard),他逡巡於馬內與竇加、馬諦斯和畢卡索的藝術生涯中,這正反映出這風起雲湧的時代的緊湊性,更揭示了一些較不為人知的人物可能是推動藝術史的重要齒輪。
由於聚焦於兩位畫家的互相影響,《藝敵藝友》所書寫的時間尺度非常彈性。培根和佛洛伊德的刻劃橫跨了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但馬諦斯和畢卡索則非常集中在10年代。然而因為作者的刻劃相當飽滿有份量,因此會有一種「這兩人是一輩子的敵人/朋友」的錯覺。這時,手邊一本關於藝術家生平的工具書或資料查詢便顯得重要。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各篇的配角上。作者描寫所擷取的時間中的各項細節不遺餘力,因此讀起來會有一種「這段時間的人事物是這些藝術家一生中最重要」的錯覺。雖然作者沒有誤導的意圖,且描寫特定時間內的人事物確實是本書主旨,而助段時間也都是個藝術家藝術創作上的轉捩點之一,但書中簡略提及的情人喬治.戴爾(George Dyer)對培根的重要性,其實不下書中鉅細靡遺描繪的彼得.雷西(Peter Lacy);馬內影響參與印象派的所有藝術家之大,並不獨厚於竇加;畢卡索的謬思除了奧莉維亞(Fernande Olivier)更是數都數不清;德.庫寧在抽象表現主義衰退後仍持續影響當代藝術家,包括上在世的大衛.薩利(David Salle)。《藝敵藝友》考驗讀者對於藝術脈絡和藝術家個人生平的先備認知,對於對藝術沒有特別認識的讀者可能不太友善。
然而,作者的文字卻相當平易近人。撇除專有名詞,作者在不失專業性、客觀性下,以相當於寫小說的風格撰寫這部作品,在不過度渲染或加油添醋下將藝術家生平寫得像是小說情節,尤其是培根和佛洛伊德之間性吸引力的張力,以及波洛克和德.庫寧頹廢、毀滅性的心理狀態,到馬內曲折的身世以及和竇加人格上戲劇性的對比。偶爾穿插作者主觀的藝術評析也不會讓人覺得過度武斷,而是優秀的見解闡述。
作者在平衡上也相當盡心盡力。作者很努力地在傳達「這組藝術家中的兩人各有偉大之處」,雖然作者在描寫畢卡索上有把馬諦斯壓過去地跡象,但最後還是有努力收回來,可看出作者的用心之處。
《藝敵藝友》就內容而言頗有深度,但筆法卻走相當生動的小說風格。對藝術沒有特別研究的人讀起來可能辛苦了些,但若真的有心,配合小說節奏相信也是能讀下去。《藝敵藝友》並沒有太創新的見解或翻案,但若要更微觀地審視藝術家人生中的轉折,也是讓人獲益良多,在這裡推薦《藝敵藝友》給大家。
※我的部落格首頁使用的是波洛克晚期的作品《白光(White Light)》(1954),當時無心選擇的藝術家,在無心挑選的《藝敵藝友》中讀到,在了解波洛克的一生後回顧起來,實在讓人感慨。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