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線條織成的命運圖繪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時間:2021/05/01~2021/08/29
當代藝術下孕育而生的大型裝置藝術是超脫普遍物件式的藝術作品。當我們提及藝術作品與環境的互動時,經常會想到的是公共藝術。然而,許多概念藝術、裝置藝術與環境之間的互動也經常納入作品的核心精神,甚至成為構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份,這點即體現於塩田千春這次的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當中。
《去向何方?》(どこへ向かって Where Are We Going?)
在正式進入展覽前,迎接我們的是塩田千春的一大代表作《去向何方?》(どこへ向かって Where Are We Going?)。
《去向何方》的主體以自然、垂直批落的黑棉線界定,並在黑棉線林中安插多艘小舟。塩田千春以鐵絲折出小舟的結構,再於鐵絲上纏繞白棉線並且上膠,創造出小舟主體的硬質感,這樣的手法是塩田千春作品中的經典元素。
透過控制黑棉線的長度,《去向何方?》有明確的流動性,營造出「航行」的意象,然而航行的終點為何卻不明。線不只是大多數塩田千春作品中的構成元素,也是重要的母題,象徵著人與人之間連結,而眾多的棉線則構成命運。《去向何方?》是塩田千春對於己身存在的不安:人生而在世、處於命運洪流之中,自己究竟是誰、歸屬於何方?
而在《去向何方》的眾多黑船中,隱然可見一艘紅色鐵絲構成的小船。「紅線」也是塩田千春作品中反覆出現的重要母題,代表著血管,和不可切割的自我認同與身體記憶。
-
正式進入展覽後,首先是一個晦暗的空間,包含塩田千春早期的作品,例如他在京都精華大學時期主修油畫時所做的作品。在做了「自己成為畫作的一部份」的夢後,塩田千春突破平面創作,繼而在之後於德國師從波蘭裔藝術家Magdalena Abakanowicz而開始創作行為、觀念藝術。
在這段期間,塩田千春對於身份認同的拉扯也反映在作品上。在《浴室》(Bathroom, 1999)這件令人不安的錄像藝術中,塩田千春浸泡在滿是污泥的浴缸中,以污泥清洗身體,徬徨、不安、不知自己是誰、自己將去向何方,以及無法洗淨的、對自我的困惑。
-
《不確定的旅程》(不確かな旅 Uncertain Journey)
走過暗黑的空展間後,迎來展覽的最高潮——《不確定的旅程》(不確かな旅 Uncertain Journey)。
策展人非常高明地打造出非常強烈的對比,充份發揮了大型裝置藝術的震撼感:在讓人以為即將走到盡頭、光線不足又狹窄侷限的展間中,彎過一個短促的轉角後,直接面對的是明亮而無限開展的紅棉線網。
《不確定的旅程》在概念上與《去向何方》相近,都是以錯綜複雜的命運與不知去向的徬徨為題。以紅色棉線為主體的《不確定的旅程》則又多了一層個人性。
就概念表達而言,《去向何方》可能會比《不確定的旅程》來得好一些。構成《不確定的旅程》的基本單位,是由紅棉線纏繞而成的幾何圖案(塩田千春傾向以三角形為主)大量堆疊而成,以無機、硬直的幾何圖形線條傳遞命運和不確定性如此柔軟的概念,實在有些可惜。然而視覺上的震撼感補足了這部份的不足,倒也是呈現出「命運洪流」的壯觀,搭配上白色的牆面和地板,《不確定的旅程》的紅色棉線也經過光線投射在牆和地板上,從立體的作品本身轉換為平面的視覺,反轉塩田千春從平面轉向立體的藝術生涯,也進一步昇華作品的複雜度與意義,展現出《不確定的旅程》的可塑性。
偌大的展間,甚至有人索性在牆邊躺下,仰視《不確定的旅程》。這也不啻為一個欣賞這件作品的好方法。
-
現在定居柏林的塩田千春,其作品仍然持續探討「存在」。一者是對於自我的追尋,可見於塩田千春運用棉線的創作;一者則是「不存在中的存在」,也就是舊物反映出的先前擁有人的狀態,物品本身所持有的記憶。為此,塩田千春著迷於二手物,媒材包括二手鞋、二手皮箱等等。而在這之中的極致,便是塩田千春在柏林圍牆倒下、東西德解體後,拆下舊住宅的窗戶而築成的牆《內與外》(内と外 Inside-Outside)。
東西德說著相同的語言,擁有同樣的人種與文化,卻因一牆之隔而劃分為兩個群體。長期定居德國的塩田千春,日後回到出生地日本後,卻發現自己已無法融入。牆不只是實體物,更是人心錯綜複雜的隔閡,也在概念上與塩田千春一貫的身份認同問題軋上一角。
拆除前的德國舊屋牆面上爬滿植物的根,形同塩田千春以線編成的作品。
-
在觸及較為黑暗的記憶時,塩田千春會採用黑色的線。兒時目睹過的燒毀鋼琴的《靜默中》(静けさの中で In Silence)、流產、卵巢癌的身體記憶,埋藏在樹林一般的黑色線條中,陰森、令人喘不過氣。《時空的反射》(時空の反射 Reflection of Space and Time》則是機關性很強的左品,運用兩面面對面豎立的單面鏡,穿插虛實。置身在黑線中的洋裝也是塩田千春愛用的元素,挪用時尚哲學中常見的「衣服是身體的第二層肌膚」的哲學,代表的是存在,而單面鏡的虛實像,則是對存在的質疑。
同樣是以幾何為單位,放在塩田千春以黑線打造的作品中更為合適。硬直的黑色線條交織而成的形象,顯現出的偏執感更強烈,宛如直接萃取出 Jean-Michel Basquiat 的作品。一反先前的紅色線條用的是棉線,黑色線條的作品使用的是 Alcantara 的寬扁麂皮線,雖然結實的材質有助於偏執感的營造,但卻也剝奪了棉線能代表的柔軟心理狀態。
-
美國裝置藝術家 Sheila Hicks 擅以色彩明亮鮮豔的絲線創作, Pillar of Inquiry 這件作品以織品的自然狀態,引導觀者思考線條的流向,是由天花板向地面沖落,或是自地板直通天花板?塩田千春對於線的應用,也是以「流向」為題引發觀者的思考,然而更加私人、更加徬徨,有時則更加黑暗甚至引人不適。展覽最後出口處放了幾個螢幕播放塩田千春訪問幾個小孩「靈魂是什麼」,其中一個回應到「如同線一樣」,為「顫動的靈魂」作結。
Something Related
• 塩田千春北美館登場!親解18件展覽作品創作故事 (La Vie)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