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從展覽看普普巨匠的一生


(圖片來自中國電子報)
安迪.沃荷普普狂想特展
展覽日程:2019/01/09~2019/04/14
地點:中正紀念堂一樓2、3展廳
票價
全票350元
優惠票(學生)320元(須出示學生證)
特惠票(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陪同人)175元
免票(6歲以下兒童、身心障礙者)0元
主辦單位:時藝多媒體(中時)
場內展覽可照相,但不可用閃光燈
語音導覽機器租借130/台(須以證件抵押)
平日11:00/14:00,假日11:00/14:00/15:00有定時導覽,需配戴子機(30元/台)

今天閒著沒事想說去看看展覽,找了一下感覺這個展不錯,就下定決心去了。實際看了一圈,雖然票價和導覽有點貴,但整體規劃得很好,個人蠻推薦的,如果經濟狀況許可的話不妨考慮參加點藝文活動。而且人很少,拍起照來很方便!

歐洲進入20世紀後,頻繁的戰亂使得人心惶惶,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戰後大量的思想和意識形態興起,藝術圈也不例外。除了一戰率先興起的達達主義(Dada)、到1930年代以組織型態興起藝術運動的達達主義繼承者(Surrealism)。二戰後,世界重心傾向美國,藝術的重鎮也從巴黎轉往紐約,19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或稱紐約畫派)崛起。這幾個藝術派別,雖然在視覺上的表現有所不同,但都同樣打破了既有的藝術創作模式和規範,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更是以潛意識的表達為核心價值。這些都是在戰亂後,藝術份子對既有教條的反動。

不過正所謂物極必反,1960年代,藝術光譜另一端的形式崛起,就是普普藝術(Pop Art),"pop"代表"popular(流行的"。1956年英國藝術家理查.漢米爾頓(Richard Hamilton)以作品《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為普普藝術打響第一砲,1957年他更是為普普藝術下了定義:
流行的、轉瞬即逝的、拋棄性質、廉價的、可大量生產,年輕人導向,機智風趣的,性感的,惡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規模商業導向。(popular, transient, expendable, low-cost, mass-produced, young, witty, sexy, gimmicky, glamorous, and Big Business)
1960年代,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在美國加入上了普普藝術的行列,開創了全球性的藝術浪潮。

展場入口就是安迪.沃荷知名的香蕉(後面會提及)。


狹窄的入口通道是用罐頭(應該是康寶濃湯的罐頭)堆出來的名字和陰魂不散的香蕉,看得出主辦很用心!


個人很中意的霓虹燈,很適合拍照。


一進入場地有個平板,點選之後可以拍照並加上特效,營造出普普風格的相片,我覺得這個小環節也是很有普普風XD



結果出來後會投影到牆上,太害羞了所以就用拳頭意思意思一下。


因為玻璃保護會反光,有些作品我會斜著拍,敬請見諒。
第一區以沃荷的簡單生平介紹和一些相片為主。
沃荷和達利(Dali)珍貴的合照,攝於1978年,這兩位放蕩不羈藝術家,儘管褒貶不一,但都為藝術史寫下新頁,將自身理念傳播至全世界。
這裡許多作品都有沃荷的簽名。


名言集錦。第一句的15分鐘成名論非常有名,而且即使放到現在也適用。


第二、三區以沃荷的名人肖像為主。這個展在大型空間中都有擺設符合主題的元素,不影響通行更能為展場增色。



大前年逝世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這些肖像有些是客戶特別訂製的,在將肖像印刷到畫布上後,沃荷會以大面積的色塊和一些簡單的線條讓每件作品呈現不同感覺。


橄欖球員O.J.辛普森(O.J.Simpson),曾為弒妻嫌疑人,雖最後判定無罪,但判決結果之今仍充滿爭議。


1970年代開始沃荷創作一系列的《毛主席(Mao)》,雖然極具爭議,但是對沃荷來說他是偶像創造、偶像崇拜的完美例子。創意受限的中國人,手邊的照片僅小紅書《毛語錄》中的毛澤東肖像,於是成為了沃荷的作品。


塗鴉四的線條和筆觸,不乾淨的處理是沃荷一貫的特色。


1962年美國的偶像、影星瑪莉蓮.夢露(Marilyn Monroe)因用藥過量逝世,引起沃荷的注意。

死亡一直是沃荷關注的題材,因為其聳動的性質,極為適合成為流行標誌。沃荷選定用來印刷的夢露照片,其中夢露的嘴巴成為各界注目焦點,有人認為她的嘴型雖然是笑著的,但看起來卻是硬扯開般強迫,而夢露的嘴後來也成為沃荷的作品(後面有照片)。



1964年,沃荷成為樂團地下絲絨(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代理人,並掛名他們的首張專輯《地下絲絨與妮可(The Velvet Underground&Nico)》的製作人(雖然他似乎甚麼事也沒做)。專輯封面由沃荷親手設計,仔細看的話,那跟著名的香蕉其實是貼紙,撕下來就會露出隱藏其下的香蕉果肉。


"PEEL SLOWLY AND SEE"


第三區的時間又拉近了一些,所以展出的作品人物我自己也更熟悉。第三區除了藝術創作以外,也有許多沃荷跨足音樂專輯、雜誌設計和他在1969年創辦的名流雜誌《Interview》(可惜已在去年2月停刊)。

去年8月才過世的傳奇女歌手Aretha Franklin。


這個布置也極具巧思。沃荷1964年在紐約創立了工作室「工廠(Factory)」,工廠內所有東西都是銀色的,1966年沃荷表示要「加些雲朵」而弄來的氣球,這個展覽還原了當時的款式。


在第四區、展覽最後有展示沃荷設計的工廠立體書,裡頭記述了在工廠的運作和軼事。



《Interview》雜誌封面:Madonna


Robin Williams


Tom Cruise


接著一個小走廊,裡面有瑪麗蓮夢露樣式的印章可以蓋。


接下來的第四區則是包含他早期在成為普普藝術家前的插畫,以及一些他在1960年代迷上的絹印作品。

前面提及瑪莉蓮.夢露的嘴。


非常喜歡這幅。沃荷的絹印作品捨棄了細節,而以色塊為主,大膽而且顯眼的顏色自然成為主角。


Brillo是美國的餐具清潔刷布品牌。這幅的用色很大膽,粉紅、綠、藍、橘的構成,一般來說紅綠不搭、藍橘不搭,但是透過飽和度和強度的調節,讓整個畫面看起來融合得很好。


1966年的《牛(Cow)》,儼然成為普普藝術的指標作品,沃荷很多的創作題材都是來自他的朋友,如牛的題材是他的朋友Ivan Karp建議的,他著名的鈔票和康寶濃湯罐頭(Campbell)則是他以50美元從他開藝廊的朋友墨里爾.拉圖(Muriel Latow)得來的。


沃荷愛錢,也愛藝術,他曾說過「能賺錢的藝術就是好藝術。」。



第四區也就是最後一區以沃荷最有名的康寶濃湯罐頭和罐頭箱裝飾場地。


沃荷和關切生態的藝術仲介Ronald and Frayda Feldman合作的《瀕臨絕種動物(Endangered Animals)》系列。



1950年代沃荷一開始在紐約是做廣告設計的,同時也接了蘇西.法蘭克福(Suzie Frankfurt)的食譜書《野生覆盆子(Wild Raspberries)》插畫。


1975年左右,沃荷頻繁造訪各大夜店並以跨性別者(transgender)、變裝皇后(drag queen)為題材創作了《紳士與淑女(Ladies and Gentlemen)》系列。沃荷的性取向一直是個迷,而他也對打破性別藩籬的跨性別者深深著迷。

這系列在用色上更加自由不羈,對比也十分大膽,因此比起前面的肖像畫,我更加喜歡這系列。



出場後有紀念品店,東西蠻多而且也不錯,有幾個帆布袋我其實很中意,不過實在太貴了QQ
一個最低1400元實在有點超出預算。




總而言之,我覺得這個展覽真的很用心,導覽、場地都做得很棒,雖然票價和紀念品貴了些,但還是很值得!

我想很多人會覺得普普藝術到底有什麼了不起的,這當然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但我這邊就先不多說了。只能說,沃荷曾說過他喜歡美國的地方是富人窮人能用的東西是一樣的「打開電視,總統也喝可樂、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也喝可樂、路邊流浪漢也喝可樂,大家喝的可樂都是一樣的。」當然,這個說法也許已經部分失去效力,但大眾的東西,就是普普藝術。

1985年,活潑可愛的《卡車(Truck)》系列。


曾經有一位記者在超市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買康寶濃湯罐頭,記者於是問老太太:「你知道有一位藝術家都畫這個罐頭嗎?」老太太回答:「我知道啊,我很喜歡。」記者又問:「那你怎麼不去買張畫呢?」老太太回答記者:「因為這才是原作啊!」

喜歡、不喜歡,無論何者都沒關係,但是給個機會看看也是不錯的。在這裡推薦這個展覽給大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