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的身影-美日推理大師開創推理時代

(圖片來自博客來)
《大師的身影In the Shadow of the Master》
作者:艾德嘉.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編者:美國推理作家協會(麥可.康納利 Michael Connelly主編)
出版社:臉譜文化
出版時間:2009/10/16(台) 2019/01/06(美)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劇情請自行斟酌)
-

這篇文除了寫我自己對本書的心得以外,也嘗試了和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一起討論。

市面上愛倫的小說選不少,這本的收錄作品相較少(16篇),但多了西洋推理大師的對愛倫.坡的致敬撰文和我十分中意的一點:插圖。

《大師的身影》中同時收錄了愛爾蘭彩繪玻璃藝術家和插畫家Harry Clarke,收錄在1923年的《神秘與想像故事集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前後費時6年。這系列的插圖完美展現愛倫.坡筆下的詭譎氛圍和扭曲人格。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因為工作的關係吸入大量有毒物質,在41歲時便去世了RIP。
這是他位《黑貓》所繪的插圖,大家自行斟酌再看。


↓↓↓↓
(圖片來自REDBUBBLE)

艾德嘉.愛倫.坡(1809~1849),生於美國波士頓。1841年《莫爾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被視為第一篇在形式結構上完整的推理小說,他筆下的偵探杜邦成為後世許多的作家描繪偵探的雛型。愛倫.坡也創作驚悚懸疑小說、詩作。1838年《南塔基特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是愛倫.坡唯一一篇長篇(《大師的身影》有節錄一部分)。
江戶川亂步(1894~1965),本名平井太郎,1923年以《兩分銅幣》打開日本推理小說的大門。受到愛倫.坡的影響極深,筆名江戶川亂步的羅馬拼音Edogawa Ranpo是以艾德嘉.愛倫.坡的英文Edgar Allan Poe重組的。他的偵探明智小五郎可說是日本的杜邦,除了推理小說以外,也和愛倫.坡一樣有創作驚悚懸疑小說,另有以青少年導向的《少年偵探團》、《怪人二十面相》等作品。

亂步的作品選自獨步於2016年陸續出版的《亂步復刻經典紀念版》

●敘事角度
愛倫.坡和亂步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
在這兩位作家的作品中,第一人稱的視角可以是犯罪者的角度,雖不以解謎為主軸,但頗有反推理小說的架構在。愛倫.坡喜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凸顯犯罪者的墮落和價值觀衝突,亂步則是以此細膩描寫犯罪者扭曲的心態。
若第一人稱的視角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則多是為了側寫偵探。在這類型的作品中,通常敘事者是不具名的,或可說就是作者本人,而敘事者多為偵探的好友,透過敘事者展露偵探的天才,同時無須剖析偵探的內心,強化高深莫測的感覺。

偵探和搭檔的初登場-《莫爾格街凶殺案》(1841)&《D坂殺人事件》(1924)
愛倫.坡為後世奠定了偵探和搭檔的基本雛形。杜邦是位推理能力驚人的偵探,在《莫爾格街凶殺案》中他從他的搭檔撞到一名水果販,一路推測出他的搭檔的思路。這點大大的影響了後世推理小說家,包括柯南.道爾、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等等。而明智小五郎和其搭檔也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東西方最早的推理小說,在案件中都營造出了簡單的密室,可謂在詭計上的先驅。另外在《D坂殺人事件》中,亂步引用了19世紀心理學家雨果.閔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的理論,為明智小五郎的推理提出穩固的理論基礎。而在愛倫.坡《失竊的信》(1844,未收錄於《大師的身影》)中,杜邦利用也有利用心理學來找到信件,更成為佛洛伊德等學者的研究主題之一。

●密碼破解-《金甲蟲》(1843)&《兩分銅幣》(1923)
推理小說的熱門元素,暗號解讀,也受到愛倫.坡的推廣。愛倫.坡並不是第一位在文學作品中使用密碼學的人,而且《金甲蟲》中所使用的暗號手法也十分基礎,但《金甲蟲》作為愛倫.坡數一數二知名的作品,也影響了如史蒂文生(Robert Lewis Balfour Stevenson)等作家。
有趣的是,《金甲蟲》中的黑人角色朱比特也受到後世熱烈討論,由於愛倫.坡的年代鮮少將黑人角色寫入作品,故受到後代讚賞。同時反對派的人則認為,朱比特即使以脫離奴隸身分,卻仍對從前的主人忠心耿耿的愚忠形象是強化了刻板印象。
亂步的《兩分銅幣》,同樣也活用了密碼學,更在其中提到《金甲蟲》。《兩分銅幣》在經過80年後,在密碼設計上更加精細複雜,而且在結尾更具有巧思,亂步的許多作品都有特殊的結尾處理方式,在兩分銅壁鐘便可見端倪。

●道德淪喪-《黑貓》(1843)&《芋蟲》(1929連載)
愛倫.坡在小說中最常使用的手法,就是以第一人稱寫犯罪者的心態。其中每每詳細描述犯罪者是如何自有良知者,向邪惡墮落。名篇《黑貓》即是一例,主角如何從「性情溫順且厚道著稱」到受到黑貓撩撥而發狂。這些角色總是會在故事中強調自己「原本的青白」和墮落的「不由自主」,一方面似乎有警世的意味在,但過分生動描寫卻又讓人感覺這只是艾倫.坡扭曲性格的展現。
亂步的《芋蟲》則提供了更合理的良知拉扯。比起不明不白的觸發,《芋蟲》設計了合理的情境,使得女主角和罪惡感的拉扯更顯現實。《芋蟲》是我個人覺得讀起來最不舒服的作品,這點也凸顯了亂步的傑出之處。亂步在《芋蟲》中也寫入了他常見的露骨性慾,性慾一向是亂步常見的元素,而這是他展現多於愛倫.坡影響的指標之一,《蟲》(1928連載)的畸戀、《陰獸》(1928)和《D坂殺人事件》的S&M等等,是亂步令人難以忘卻的獨特個人風格。
相較之下,愛倫.坡在《麗姬亞》(1838)中,雖然仍有驚悚氛圍,卻是一反常態地頌揚至死不渝的愛。
和《金甲蟲》相似,《芋蟲》也有其他主題被後世提出來討論,由於《芋蟲》是戰爭中讓施四肢的軍人和其妻子的故事,故被學者解讀為反戰文學()

●樂園破滅-《紅死病的面具》(1842)&《帕諾拉馬島綺譚》(1926~1927連載)
這兩篇小說皆是第三人稱書寫,寫的正是一個烏托邦般的世界從建立到破滅的過程。
愛倫.坡喜愛的題材:自好轉壞的腐化,不只寫在人身上,更可寫在一個大環境上。《紅死病的面具》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作品,結尾更是用上了象徵性手法。
而亂步的《帕諾拉馬島綺譚》則是長達9萬字的長篇,在描寫上更是完整,其酒池肉林之態也更加鉅細靡遺。《帕諾拉馬島綺譚》加入了犯罪、解謎的元素,使得整體更有推理小說的樣子。

●無解的謎-《威廉.威爾森》(1839)&《陰獸》(1928連載)
《威廉.威爾森》同樣是愛倫.坡筆下又一篇道德墮落的作品,初讀讓人想到王爾德(Oscar Wilde)的《到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但《威廉.威爾森》的結局卻是曖昧不清的。事實上,愛倫.坡在長篇小說《南塔基特亞瑟.戈登.皮姆的故事》也留下了令人困惑的結局。
究竟是結局是如何,我個人傾向另一位威廉.威爾森是倫理道德的化身。《威廉.威爾森》並不是作為推理小說寫成的,我覺得不用嚴格審視前後情節來尋找推論基礎,愛倫.坡在小說中也經常穿插奇幻成分,從愛倫.坡常有隱含理念宣揚的創作習慣來看,我會覺得威廉.威爾森應該作為象徵的虛像。
然而這樣的結局我覺得比起開放式結局,更像是處理得不乾淨。另一方面,亂步的許多結局則更有開放式結局的模樣。《陰獸》充滿亂步的特質,S&M、道德拉扯和不明的結尾,是亂步的集大成之作。有趣的是,《陰獸》先提供了一個嚴謹的推理解答,再由推理者自行推翻,這點頗有變格派推理架勢,使得結尾的情形回到案件開始的狀態。《人間椅子》(1925)、《湖畔亭事件》(1926連載)都是這樣的形式。
至於推理小說中真正的開放式結局,推薦史丹利.艾林(Stanley Ellin)的短篇《抉擇時刻(The Moment of Decision)》(中文翻譯收錄於遠流的《本店招牌菜》)。

若是喜歡恐怖驚悚作品的讀者,可能礙於年代久遠,愛倫.坡和亂步無法滿足你,但我認為這兩位大師的作品在寫作手法、氣氛營造等文學層面上仍是值得一讀,兩相比較更是交互輝映,推薦大家能去讀讀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