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迪多街車站-奇想新怪譚

(圖片來自博客來)
《帕迪多街車站》(Perdido Street Station)(二版)
作者: 柴納.米耶維  ( China Mieville)
譯者:劉曉樺
出版社:木馬
出版時間:2018/09/29  (原作於2000年出版)
簡介:
  孤僻而古怪的科學家以薩與戀人同居於新克洛布桑。當一名翅膀被活生生割斷的鳥人帶著鉅款找上門,希望以薩讓他再次飛行,以薩突然覺得頹廢無趣的生活又有趣了起來。他接下案子,開始埋頭氣體動力學和生物學、弄來所有能飛的生物解剖重組,甚至研讀古老而禁忌的魔法,嘗試以非物理性的方式翻轉地心引力――而一條流入黑市、意外來到以薩手中的蟲子,則在他髒亂無序的實驗室裡默默成長。以薩並不知道,這個生物將帶來毀天滅地的浩劫。
  毛蟲樣貌妖異、色彩斑斕,以毒品「殘夢」為食。牠會對人類心智會造成嚴重影響。每回以薩餵牠,總會產生劇烈頭痛與幻覺。但他仍一意醉心研究,毫無危機意識,直到毛蟲羽化,兩片變幻莫測、瑰奇壯麗的蟲翅在他面前展開,以薩才理解自己催生了一頭怎樣的怪物……

(本文為個人觀點,可能涉及劇情請自行斟酌)
-

《帕迪多街車站》,看完的感想是,炫目逼人。

China Mieville是新怪譚(New Weird)小說的先驅之一。新怪譚承襲自怪譚小說(Weird Fiction,佼佼者如H.P.Lovecraft),自90年代以來開始發展。關於新怪譚的定義至今沒有權威性的定論,但用最簡略的說法而言,新怪譚是承襲了怪譚小說的恐怖氛圍,以城市為主場景,並且跨足奇幻和科幻的小說。
另外,作者China Mieville,這是木馬出版社的作者簡介:
「……18歲進入劍橋大學就讀社會人類學之前,曾在埃及教了一年英文,因此對阿拉伯文化以及中東政治產生極大興趣。1995年取得倫敦政經學院的國際關係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曾於哈佛大學就讀,但覺得當地生活過於拘謹,缺乏地下文化,於是又回到倫敦政經學院,後獲頒國際法學博士……2001年曾代表社會主義者聯盟(the Socialist Alliance)參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也曾在抗議事件中遭到拘捕……」
就這幾點看來,我想《帕迪多街車站》的風格應該是顯而易見了。

令人驚豔的是作者對於本作主場景城市新克洛布桑的設定非常的精細。相較於羅沙大陸、中土世界的遼闊感,聚焦在一座城市上更凸顯了細節。除此之外,種族、科技、魔法也是有一套縝密的規劃。新克洛布桑的世界裡,魔法和科學是如何共存甚至融合、各類種族的習性乃至城市規劃,都有一套精密的敘述。
但另一方面來說,有時候篇幅一拉長會讓人吃不消。地理環境在沒有地圖下讓人很難有概念,危機理論等等也是有點似懂非懂,這是讓人有點疲乏的地方。

就劇情上,我認為作者的野心非常大。作者很明顯擺出了幾條支線然後表示會連結在一起。比起一般史詩奇幻類型的「匯合」,《帕迪多街車站》更有著日本推理小說那種「將看似不相干的事物連結再一起」的收束感,這點我覺得非常新鮮。
而作者在描寫上也不遺餘力,不時有讓人不安的場景而又不會顯得作者太刻意,我看到魔蛾交配的時候真的很不舒服。

這幾點都已經構成一部優秀的作品了,但《帕迪多街車站》的後勁之強,讓這部作品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從前面的作者簡介可以猜出,作者本身的經歷十分有可能隱含一些現實世界的影射。
最明顯的我覺得是裡面的托克能量,基本上就是二戰原子彈投射的討論。而角色中也多多少少有一些暗喻。

雅格哈瑞克。他的結局讓我想了很久,人的行為能夠量化嗎?雅格犯的罪,能夠被他一路和以薩走來,是否能夠抵銷這樣的罪行?即使雅格的幫助在正面意義上大於罪行的負面意義,這兩者能抵銷嗎?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又關乎到所謂的「有教化可能」和更生人的問題。雅格被奪去的翅膀,用來抵銷他的罪,既然如此那怎麼有人能免去或修復這個懲罰呢?但這又繞回源頭,罪行和懲罰的量化,總是需要法律,但我們要用什麼量尺來制定?

以薩。本作的主角,台灣奇幻小說家伍薰在書末的跋稱之為「反英雄」,但我其實不太認同。整個城市的災難基本上是他一手造成的,雖說國會收發員也是罪魁禍首之一,但毛毛蟲是以薩粗心大意養大的,也是不爭的事實。以薩不是解救新克洛布桑的英雄,他只是在收他的爛攤子而已。讓我有些意外的是,以薩在描述上,雖然是個有點孤僻的科學家,但在價值觀上基本上都還不脫一般人,不過在我印象中基本上沒有以薩對「我毀了一座城」懷有罪惡感,在罪惡感上他對安卓還比整座城市還活躍。
所以我想,林恩的結局可說是以薩的懲罰(我其實蠻喜歡林恩的,看到她這樣很傷心QQ),雖然以薩付出了許多代價,但這又回到了一開始的問題,行為能夠被量化、抵銷嗎?

機械議會織蛛。光譜的兩端,絕對的理性和絕對的感性。從機械議會的描述上,不難看出作者對於人工智慧的想法。但這裡我想說的是這兩個角色剛出場時乍看是機械神(God from the machine)一般的角色,但卻各有不足而需兩相結合來對抗魔蛾,這樣的處理我很喜歡(結果後面跑出一個螳螂手傑克有點扣分,雖然作者有在鋪陳,EX:提到他重出江湖、然後我猜以薩在垃圾場看到的人影應該也是他,但這樣空降還是讓我難以接受)。

德克瀚。堅強、獨立,在主角群中的一股清流。她在帶走安卓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變相的火車難題。若身為英雄,本該跳脫選擇,拯救所有人,可惜在新克洛布桑,德克瀚只是被迫選擇的普通人。

《帕多迪街車站》的內容非常飽滿,700多頁本身就很多了,讀起來的感覺又更加厚重。在如此強烈的內容中,不免會有一些可惜之處。

首先是故事高潮多但是短。這點我一般是不介意,但這部作品的內容非常飽滿,所以在多次刺激下,事實上有些讓人疲乏。而最後的決戰顯然是有扣書名《帕迪多街車站》得題,但篇幅不夠而顯得有一些無力。
另外就是作者在故事告一段落後,再起一段都會再以新克洛布桑的地理環境起筆,而如前述,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讓人很沒有概念,而且每每讓人有一種打掉重練的無力感,稍嫌干擾劇情步調。

但就整體來說,我認為仍是一部巨著,繁複而驚奇,《帕多迪街車站》所承載的東西飽滿得幾乎讓人難以吸收。值得一讀,我也很推薦。
我很喜歡《帕迪多街車站》的結尾,除了作者解開伏筆並留下一個無解的問題,意象上更是充滿詩意。屬於此地之人走了,不屬於此地的鳥幻化為人,一人牽引著一人,無窮的變動,這是新克洛布桑。

這個網站有許多讀者的視覺作品,可以搭配著比較、建立意象→這裡
Alberto Gordillo的視覺圖,我覺得非常符合作品風格→這裡

留言